認真講起 練太極拳 的輩份,我算是郎雄的師叔。
可是對精神層面的領悟,卻只是初窺奧妙的門外漢...
將「武」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是「止」和「戈」,其實字裡行間就隱含了停止格鬥的意思。
李連杰在《霍元甲》片中闡明了一個理念:
「我以為世上的武術確實沒有高低之分,只有習武之人 才有強弱之別,
透過競技我們可以發現和認識一個真正的自己,因為我們真正的對手 可能就是你自己。」
各國武術練到最後,對於拳腳伎倆我感到很空虛...
總覺得少了很重要的東西,最後回到傳統,希冀 太極 能引領我探索自己。
在師大我修過幾門太極拳,每位老師講的會有些不一樣,
有人主張要站樁,所謂「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
有人認為站樁是死功夫,現代人能把一趟拳練好已經不簡單了;
有人說架式要蹲得低,下盤才能練得穩重有力;
另一派則說架子要站得高,蹲那麼低,身子吃力繃緊,氣怎能放鬆流暢,架子擺大不會靈活。
剛開始我非常不習慣太極拳的動作,好不容易記起套路卻無法放鬆:
扳攔捶打起來像右直拳,蹲太低的結果常造成膝蓋疼痛不已…等等。
練拳後我知道這跟外家拳不同,道德經中的「不敢為天下先」讓我試著去體會無為,
不硬丟硬頂,也與西方社會中崇尚衝突辯證、硬碰硬有相當大的差別。
(這堂課我在書中看到金剛經與太極拳的關係,驚訝之餘非常高興,
原來除了道家哲學以外也有契合的佛理思維。)
最近老師所提到的氣也值得探討,我們祖先能領悟出經由筋肉的放鬆,搭配意志力的集中,
便可把全身散往各方的張力,歸導集中,發往一個方向,發揮人類的潛能,實在很不簡單。
但「氣」到底是什麼呢?我最近在看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 「氣的樂章」(大塊文化出版)。
物理背景的王唯工教授,因為對中醫有興趣而研究生物物理。他在書中提出氣就是一種「共振」:
血液從心臟打出之後,血液循環的動能只佔總能量的百分之二,
而主動脈則是將血液的動能轉化成血管中共振的彈性位能-氣,以促進血液流動。
這樣的共振理論可以解釋經絡、穴道、和器官形成共振網路後的種種行為。
書中有提到練氣功的人運氣時大部份是在控制穴道(微血管網)的彈性,造成氣血的重新分配。
而老師您所認為氣的流動是由神經的知覺來控制,這種可能性也有,
值得相關背景的人加以研究、驗證,甚至做出預測和應用。
另外拳經裏許多的要訣,如「圓化直發」、「捨己從人」」、「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渺」、
「不丟不頂」……等等,這些道理其實與我們中國人的許多人生哲學與待人接物的道理是相通的,
很有意思。
練氣,總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期許我在日後練拳的過程中能靜心養性、
體驗並順應自然法則、節制本身主觀的情慾好惡,成為自身修養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推手》( 1991 李安 ),《霍元甲》( 2006 李連杰 ),
《氣的樂章》( 2002 王唯工 ),《少林遇上武當》( 2004 佘志超 )
[ 太極拳體育中級班報告 ]
- Sep 23 Sat 2006 22:44
練神還虛不容易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